新加坡:孤岛求生的智慧发展
所有去过新加坡的人都说,这座名为“城市花园”的国家,除了感受到清新的空气,花园般的环境之余,最深刻的印象是城市内全面覆盖的wifi和智能化服务。
从飞机降落机场那一刻起,手机就能接入免费高速的wifi。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覆盖了如此优质高速的免费无线网络,wifi的存在就如商场冷气和空气一样平常。如此贴心智慧的服务,现在已经深入新加坡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出行、医疗、教育、政务……让信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合纵连横之下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智慧城市,不只是智能手机与App,更不只是“互联网 ”,需要看到的是线下落地的真功夫。“智慧城市”需要政府牵头,实打实地探索、践行,真正把科技的力量用对地方。
随着新加坡“智慧城市2015”计划提前完成,“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即将开启,据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中国区副司长刘本玮透露,这份计划是“智能城市2015”计划的升级版。“这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新加坡有望建成世界首个智慧国。”
智慧城市与旅游融合发展
1964年成立新加坡旅游促进局,领导和推动新加坡旅游业发展。2006年,推出“智慧国2015计划”,确立“智慧化立国”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从传统城市国家向智慧国转型”的发展战略。
主要应用项目:
- 一站式注册服务:借助生物身份识别技术为商业人士免去繁琐注册等级手续,在新加坡商业会议旅游中得到广泛应用。下一步将面向医疗旅游人群进行推广。
- 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该系统着眼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体验。游客可通过互联网、手机、公用电话亭、交互式电视和游客中心等渠道获得一站式旅游信息和服务支持,包括购买相关旅游商品或专门服务。
- 无处不在的移动旅游服务:为游客整合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信息服务。游客可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到旅游信息,并根据游客位置、需求、选择取向提供具有个性化的针对信息服务。
- 交互式智能营销平台:在“我行我有,新加坡”平台上,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直接在互联网上订制自己的新加坡行程。可通过邮箱及时订阅新加坡最近发生的动态,了解新加坡新闻、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等信息。
据万事达发布的2015年全球目的地城市指数(2015 Global Destination Cities Index),新加坡在雅加达、东京、香港、马尼拉和上海这几个客源地,均是热门海外消费城市。
由于新加坡国家政府负责任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在过去的十年里,新加坡更加积极地提升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这座城市现在吸引了来自欧洲、中东和美洲的休闲和商务旅行者。从2005年到2014年,新加坡的国际入境游客总量从894万跃升至1509万,几乎十年增加69%。
智慧旅游从属于智慧城市,依托智慧城市的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持来整合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服务旅游市场主体的各类旅游活动,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智慧城市最好的展示平台,更是旅游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我国旅游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标准和战略举措。
▼那么问题来了,新加坡,这个曾经孤立无助的岛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独立岛国成形:世界电子产品出口国
1965年,刚独立的时候,新加坡就像一座孤岛,缺乏国家资源,没有自身工业,连生活必须的自来水,都只能向马来西亚讨要,而黑帮毒品猖獗,失业人口激增……这一切对于拥有16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独立成为了一场噩梦;对于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等人,想要带领国家冲出重围,同样是场大战。
独立之初,李光耀和当局政府将重心放在制造业上。然而,随着政企合资企业的失败,加之1968年英国全面撤军,使得新加坡经济雪上加霜。
新加坡原本是英属海上贸易站,18世纪中叶,英国在东南亚急寻一个能够停泊船只的港口,来作为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的保障,并能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英国在槟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之间建立了贸易站。因此,意识到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受阻,政府决定以自身位置优势,效仿英国管理方式,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出口贸易,用各种减税优惠的手段吸引外资来国投资。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了如蚬壳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在这些投资中,新加坡大力发展电子业、造船、炼油等制造业。短短十年,新加坡就已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尽管新加坡建国时形势危急,但1965年,李光耀就已对新加坡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在广播里称“英国人离开之后,这里会出现一个蓬勃兴旺的工商业和通信中心,历久不衰。”正如参与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李林教授所说,新加坡能成为智慧国的典范,与政府的远见密不可分。
“电子产业”国发展:奠定智慧国基础
在经济腾飞后,政府并未因此放松,他们将目光聚焦到本国基础建设上。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1972年,国家制定了“公共工程五年计划”,先后进行了交通、电讯、工业区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及居民区建设。这一时期的新加坡形成了以制造、金融、运输、通讯业为支柱的多元经济结构。
就在新加坡基本实现工业化之际,政府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缺陷,长期劳动力的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空白。因此,新加坡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型,将发展重点放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上。
而80年代初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也证实了新加坡政府的远见,新加坡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使工业部门朝着自动化、电脑化过渡。从那时起,信息通信技术开始成为政府保持新加坡竞争优势的焦点,这也应证了李光耀在建国时的预言。
“信息化”国家雏形:智慧岛的建立
随着80年代新加坡战略的转型,新加坡开启了信息化时代,也找到了自身发展优势,并就此一发不可收拾。从1980年代至今,新加坡政府在信息化方面先后提出了“国家电脑化计划”、“国家IT计划”、“智慧国2015”等项目计划,使得信息通信技术这个新加坡政府作为竞争优势的焦点不断放大,也使其从工业国一步步转型为智慧岛国。
设备技术的普及是政府信息化的第一步。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国家电脑化计划”,该计划在新加坡的政府、企业、商业、工厂推广采用电脑化的应用。在此期间,政府通过“国家计算机化”计划,“国家IT计划”两个五年计划来加速政府信息化进程。在1980年到1985年间,政府成立了国家计算机化委员会和国家电脑局,旨在政府机构内部普及计算机和推进办公自动化。
经过近10年的“国家电脑计划”,新加坡社会内几乎所有机构已实现电脑化。当1991年,政府在过去十年的基础上实施准备科技发展计划时发现,政府,企业,社会的运行都依靠电脑,于是时任新加坡交通及资讯科技部林瑞生政务部长提出了问题,“一栋建筑物电脑化,叫做智慧型建筑物;一座工厂电脑化,叫做智慧型工厂;但是会不会有一天,新加坡会有许多各自独立的智慧型个体,每一个电脑系统都不兼容?”于是,政府制定了信息化第二个十年战略,“国家科技计划“。该计划预计,从1991年到2000年,新加坡在行政和技术层面上,解决城市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问题,将信息共享从政府扩展到全社会,消除“信息孤岛”。
在此期间,新加坡还提出了“IT2000计划”,提出将新加坡建成公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得IT服务,1998年全面运行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Singapore ONE),对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网络接入服务,新加坡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信息产业的前沿。
当新加坡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的焦点产业后,新加坡像是开动了马达,一直向前走,以根本停不下来的速度让一个智慧国度逐渐崛起。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新加坡又提出了“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ICT”计划(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该计划目的是推进信息、通讯、科技在新加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内的快速成长;使得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ICT成为新加坡重要的经济平台,每一个行业都有能力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来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将传统的行业改造为知识型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使新加坡变成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该计划将成为新加坡在经济领域、现代服务业、资讯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智慧国”:打通行业资源脉络,从实现全社会电脑化,到城市信息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再到信息与应用的整合,新加坡用了3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这个渔村小国向世界通信科技国的飞跃。但新加坡政府的目标却不止于此,随着全球化脚步越来越快,2006年6月,新加坡启动了第6个信息化产业十年计划“智慧国2015(iN2015)”。
该计划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三大原则。其规划目标是:创建新型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上的创新能力,核心在于提升跨地区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该计划通过利用信息与网络科技提升七大经济领域,即数码媒体与娱乐、教育与学习、金融服务、电子政府、保健与生物医药科学、制造与后勤、旅游与零售。
为了确保“智慧国2015计划”的目标能够顺利“通关”,新加坡政府制定了4项战略,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资讯通信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经济的提升。具体来说,包括构建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化专门人才;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金融服务、旅游零售和电子政府等9大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
搭建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是新加坡80年代继“国家电脑计划”后的又一全新“升级”,建设新一代国家资讯通信基础。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记者到新加坡实地感受过“新加坡政府的推进方式是通过运营商的上门推广免费的服务。网络承建商挨家挨户上门给居民解释免费安装宽带的好处,安装后会在用户门外贴上蓝色的专用标识,从而达到示范效应。”
这仅仅只是通讯基础建设的第一步,该战略的目标是为了在新加坡全社会搭建通信网络,因此,“无线@新加坡”项目应运而生。新加坡政府通过7500余个“热点”(Hotspot),为市民在家和办公场所以外的公共空间,提供速度高达1Mbps的无线Wi-Fi上网服务。就在上月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针对智慧国所做的报告中讲到,目前已有90%的家庭在使用网络,85%的市民持有智能手机。
当拥有了畅通的通信基础平台后,新加坡的无线运营商与合作伙伴们一起推出了诸如设备检测、无现金支付系统、定点服务和数字广告等多类企业级应用。当然,这些便民的平台不仅仅让市民得益,也让诸多慕名而来的全球知名企业蠢蠢欲动。
在此基础上,新加坡顺理成章地实现了通过信息与网络科技提升有关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转型,新加坡吸引了世界上第一个指纹识别的内容相关广告和亚洲电视论坛的iScreener在线平台等8个产业项目;“未来学校”与资讯通信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教育产品和服务;IDA协助中小企业学习和采用信息通信技术.
与此同时,“整合”作为“智慧国2015””的三大原则之一,2006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全新的电子政府发展理念“整合政府2010”(iGov2010),这也是“智慧国2015”的核心内容,从电子政府(e-Government)转变到整合政府(i-Government),政府需要考虑的关键已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增进民众在电子政府中的参与度,强化政府的能力和协同性。
比如2008年新加坡推出SOEasy项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横跨政府部门的集成式语音、图像、视频和数据办公环境,通过即时通信、桌面视频会议和留言板等工具,在机构内部和各机构之间实现安全无缝的协作。
随着30多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加坡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已经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据埃森哲咨询公司2014年的研究,新加坡在“电子政务”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最佳互联国家”评估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将新加坡排在第二位。
发达的交通枢纽。新加坡面积大约为洛杉矶的一半,而且自然资源匮乏。但新加坡能通过利用其交通的中心位置,优先定位人员流动和贸易货物,实现迅速增长。其方式非常巧妙和智慧。同时,通过平衡绿地与建筑环境并避免重大污染问题,新加坡能够确保高质量生活标准,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凭借新加坡政府独道的眼光和远见,以及政府给力的执行和执着,新加坡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动车,正在匀速且快速地向前迈进。
今年下半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据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行销与宣传总监吴丽娜介绍,下一步计划的重点在于信息的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执行,使政府的政策更具备前瞻性,除了通过技术来收集信息,更关键在于利用这些信息来更好地服务人民。
智慧城市与旅游业的融合就是要把智慧旅游充分融入到智慧城市中,推动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跨越多个行业,是交通、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诸多传统服务业的集成,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不仅是自身的要求,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逐步在旅游业建立起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